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>创意策划>创意文案>详细内容
窘境中的广告人
作者:佚名 时间:2001-12-21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-
写下这个标题,我已做好被广告人痛骂的心理准备。其实,最怕的还是广告人无动于衷,或鄙夷地说声:“无聊”。
窘境中的广告人需要自省。
划归于知识分子序列,但却没有职称评定,恐怕是广告人最尴尬的事啦!人家工程师、会计师、评估师、医师、律师评得欢,却偏偏不评“广告师”,广告人的职称只有全盘自封:设计师、策划师、首席撰文……既没有国家认可,又没有专家认证。广告行业的大门就是这样恣意地封敞开着:蛟龙、虎、豹进来了,苍蝇、蚊子也混了进来,还盘踞一角自封“大师”,弄得广告主一头雾水:此大师、彼大师,到底谁是真的大师?
假大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告人,他们更需要的是自尊、自爱。
广告人的“非纯粹性”,亦颇令人尴尬。说广告人是艺术家,无疑是矫情的,因为广告人永远不能写“自己”的思想,永远唱不出“自己”的声音(公益广告除外);说广告人是商人,但广告的“商品”永远看不见也摸不清,他们永远是为别人的商品做“嫁衣裳”。
职业境况如此,广告人也认命,并乐此不疲。
真正需要自省的是这样一些广告人:自称既当艺术家又做广告人,但跟艺术家只敢谈市场,跟商人只敢谈艺术,这是矫情的广告人;活儿干了不少,也有点名气,可长年劳作却落得个不甘寂寞的“职业病”,老将不起眼的“份内活儿”虚张声势炒作一番,这是浅薄的广告人;互相吹捧着,“你的是精品”、“我的是大作”,搞坏了别人“品尝”广告的味觉,这是虚伪的广告人;开口闭口都是“赚了多少”,不谈创意,不埋头耕耘,这是势利的广告人;以中国老百姓不懂欣赏为由,来掩饰自己创意的贫乏,这是狡辩的广告人;敬奉并不真实的广告主为“上帝”,这是卑微的广告人……
中国广告人的惊世之作,尚未诞生。雕虫小技不说也罢!
广告人该警醒了。广告人到了该重建人文精神、整合职业理念的时候了,这比单纯讲讲创意法则更为迫切。“作品如人品”,我们无法想象渺小的心脏能够负荷伟大的广告。耐住寂寞,多一些思辨,少一点功利,广告人就更像艺术家了;贴近市场,多一些务实,少一点粉饰,广告人就更像商人了。广告人应该既探索市场,又钻研艺术表现,发展广告只有“二轮驱动”才能飞驰。广告人是需要评定职称的,因为市场和消费者是更严厉更公正的考官;也许广告人的“不纯粹”,正好架起“市场营销”与“艺术美感”的鹊桥。
有两位广告人是值得学习的:一位是黑先生,从80年代至今,黑先生一直用“精彩的设计”说话。我曾目睹黑先生听到某人谈起广告业混乱状况时,频频点头并自言自语的激动表情。他痛心疾首、忧国忧民的神情令我感动,这是一个富艺术气质、极具使命感的广告人。另一位是“卖大米”一举成名的柳先生。这位工科硕士甚少公开露面,功成名就的他依然是那副不拘言笑、沉静凝重的样子。我亦曾目睹柳先生接到客户通报“卖米”成功喜讯的电话兴奋不已时的愉悦之态,他那腼腆而真挚的表情,令我豪不怀疑他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、坦荡真诚的广告人。相对某些人一天比一天厚颜无耻,腼腆比金子还可贵。
“人品决定作品”。使命感和真诚,对于广告人是多么宝贵阿!
需慎重申明的是,黑、柳先生与我并不相识,这一次绝不是炒作。为了避嫌,我再饶舌几句:黑先生,在你为“广州4A”奔走呼号的时候,你曾想到那些非4A的“同父异母”弟兄了吗?“非4A”们虽然“野”了点、“嫩”了点,但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上进的,毕竟是人数众多的他们在服务着更多的客户。在年青的他们最需要你的时候,伸出你温暖的手扶他们上路吧!柳先生,好象你近年来老在工作室里走来走去,虽然你的思辨力强,创意风格理性务实,非常吻合房地产广告的要求,但“超越自我”这块石头可能已压在你的心头……
窘境中的中国广告人,不仅要挑战自我,而且还要面对来自“八国联军”的广告“围剿”。冲出窘境,出路只有一条:挺起民族的腰杆,同中国企业一道,公平地、义无反顾地扑上去“肉搏”!
作为一个“光说不练”者,我也许并不完全了解广告人的窘境。但成长中的广告人,确实应该多想想市场,少想点名利;多说说商品,少说点自己。
(转载自《广告时空》)